close

  通訊員張建宇 本報駐滄州記者李家偉 文/圖
  在黃驊市南排河鎮海防路,每隔一段路程,路旁便懸掛著一個龍頭鳳尾、脊背上插兩面小紅旗類似圖騰的藝術品,龍頭活靈活現。據當地鎮政府相關人員介紹,這就是新挖掘出的民間傳統藝術品——— 桅魚,已經有100多年曆史,目前正在申報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。
  “風向標”成吉祥圖騰
  桅魚原來多懸掛在漁戶和漁船的旗桿上。很久以前,由於漁船上配備的設備不夠先進,桅魚就是船上的“風向標”。據介紹,最初的桅魚是古錢幣的形狀,後來又有五星圖案,最後演變成龍頭鳳尾的圖形。傳說,古時漁民出海打漁,對天氣風浪的預測只能憑藉多年的經驗,但光憑經驗預測是不准確的,漁船在海裡難免會遇到風急浪高的情況,每當這時,保佑平安的神仙便會站在桅桿上,幫助漁民脫險。這樣,漁民為保平安,都在自家漁船上掛一個桅魚,作為各路海神的神龕。久而久之,桅魚就成了漁家祈福、求平安、納吉祥的圖騰標誌。
  桅魚製作全靠手工
  說起桅魚的製作,黃驊市南排河鎮關家堡村82歲的劉瑞祥可是行家。在劉瑞祥家,院子里擺著三個製作完工的桅魚。近看桅魚要比外面路邊懸掛的大很多,長度足足有3米,做工也非常精細。木頭雕刻而成的龍頭嘴裡含著乒乓球大的龍珠,眼睛炯炯有神,身上的鱗片凹凸有致,顏色鮮艷,兩條龍鬚隨風顫動。紅綢做的鳳尾占總長的三分之二,伸展開來,隨風起舞,氣勢磅礴。脊背上下還插有兩面小紅旗。“上面的小紅旗象徵著招財進寶,下麵的小紅旗象徵著吉祥平安”,劉瑞祥說:“桅魚製作全部靠手工,無論是輪廓製作還是細節紋路雕刻都非常費時費力,我製作桅魚已經有40多年了,技術可以稱得上熟練了,做一個桅魚也得需要半個月呢。院子里的這三個桅魚都是兒子劉金髮跟我一起完成的。”
  古老藝術成入村標誌
  桅魚不僅是南排河漁區獨具特色的民間藝術品,也是漁民海上生活的一種精神寄托。據介紹,黃驊當地美麗鄉村創建活動開展以來,南排河鎮政府將其取名“飛龍在天”,作為各村的入村標誌,預示著滄州渤海新區、黃驊市以及南排河海洋經濟的振興騰飛。另據介紹,以劉瑞祥為代表的桅魚製造藝人和製作技藝,也已由黃驊市文廣新局申報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。
  (原標題:百年桅魚成黃驊漁村入村標誌)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jf32jfory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